城市雕塑就是城市的眼睛,游客每到一座新的城市,可能不会先去从文字资料了解它,但是如果有一座城市雕塑的话,应该会很快的让游客记住这座城市的。那么,面对雕塑屡遭破坏,对于雕塑的保护问题,能否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去约束或规范吗?
之所以这样问,是因为在很多时候,国内很多地方的雕塑,都曾被人为破坏过。一方面,是雕塑的创作者呕心沥血地将自己的作品展览出来;另一方面,这些雕塑却因为得不到良好的保护,或是被人们随意抚摸,或是因为自然力的原因,日渐风化、掉色。此外,还有另外一种现象,有人喜欢在雕塑上挂上一些祈福的东西,比如硬币或者同心锁之类的,美其名曰“祝福祈愿”,实则也是对雕塑的亵渎。
湖南大学德智园学生公寓时钟广场的朱张会讲雕塑被人在脸部涂鸦。这是否是对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不尊重。
湖南大学前身是岳麓书院,历史上的“朱张会讲”给书院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会讲,湖南大学设计了“朱张会讲”塑像。
本来是作为人文精神传承的校园雕塑,如今却惨遭涂鸦,弄得面目全非,不管是有人刻意还是无意为之,这种近乎于“恶作剧”一般的涂鸦,已经对湖南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形象造成了亵渎。
在张家口桥东区龙泉广场,位于广场入口处的一组骆驼雕塑被人用黑色涂鸦颜料喷上了“黑鬼”、“某某博我爱你”几个大字,严重影响了雕塑的美观。这组雕塑是龙泉广场的一大标志,很好地展现了张库大道的人文气息,没想到却被涂鸦成了这个样子,真是太让人生气了。
苏州火车站广场上的范仲淹雕像已经成为了苏州的一张名片,然而雕像周边被人用黑色的记号笔写下了很多文字。
这种例子不胜枚举
如今的雕塑被涂鸦似乎已经成了普遍现象。最直观的就体现在“恶搞文化”上,前几年的“杜甫很忙”“李白没空”等图文的走红,便可以印证这种“恶搞式”的消费文化,似乎有一跃成为主流的趋势。可问题在于,这些以恶搞先贤、消费文化为目的的创作,本质上却反映出某些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不尊重。
有人认为,这种恶搞只是昙花一现,不必大惊小怪。然而,恰恰就是这种“无所谓”或者说是“无关痛痒”的态度,才导致各种负面化的现象层出不穷。所以,外界在谴责这种行为的同时,也要及时反省自己,让“行为”成为“艺术”的前提,是与当下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心理接受程度相契合,而不是只顾吸睛和情绪宣泄,否则,再好的艺术也只是空有形式毫无内涵。